儿童影视剧要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

2011/06/01

 
  

      ●在国产儿童影视剧的创作中,现实题材儿童影视剧未能得到足够重视,因此,在关照现实的前提下,鼓励儿童剧作家紧贴儿童生活,深入儿童视角。

      ●由于较多创作者不太熟悉和了解儿童的生活和心理,闭门造车,故许多儿童影视剧人物形象较单薄,情感说服力乏力。


      ●要加强对不同年龄段孩童的分类研究,根据不同年龄段特征在题材、风格做到有的放矢。

      
●要逐步改变儿童影视市场孤军奋战、单打独斗的现状,在剧本创作、挑选、融资、包装、发行、衍生产品开发等环节进一步加大市场化运作,让儿童影视剧走出单纯“六一”期间应景播映的状况。
 

       尊重儿童影视剧的创作规律  国产儿童影视剧的创作要积极利用国家扶持政策,遵循儿童影视剧的创作规律,抓住童心童趣,拓展题材定位,倡导风格多样化。
 

       在创作视角上要以儿童为创作本源,紧贴儿童生活,体现儿童视角。在国产儿童影视剧的创作中,现实题材儿童影视剧未能得到足够重视,因此,在关照现实的前提下,鼓励儿童剧作家紧贴儿童生活,深入儿童视角。例如,2010年获美国圣地亚哥国际电影节“最佳儿童片”奖的《新年真好》,编剧孟宪明就注重从儿童视角去理解他们的想法和行为。他说:“对于孩子们来说,不能玩耍是一种伤害。读书也是一种游戏,如果不能读书,对他们则是另一种伤害。如果所有的孩子都去读书了,不能读书的孩子就成了这个游戏的局外人,这种伤害对于孩子来说,是不能承受的。”影片中小竹叶只需要20元钱就可以上学,却因为家庭原因而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影片以当今社会现实存在的城乡文化碰撞为背景,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城乡孩子们之间质朴而动人的情感,折射出现代社会的人情种种。又如,《背起爸爸上学》《一个都不能少》《我的小学》《上学路上》等影视剧都流露出孩童天真淳朴的天性和自在怡然的童趣,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浓浓真情。电视剧《家有儿女》的成功来自于其紧贴儿童生活,剧中的一个个故事在给观众带来快乐的同时,还能引发对孩子们成长过程的理性思考。显然,以儿童为根本,紧贴现实,以情动人,并具有一定艺术性的儿童影视剧,才具有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在人物性格塑造上要紧贴儿童实际,兼顾审美性和娱乐性的统一,以真性情打动人。儿童是儿童影视剧的主角和灵魂。从当下儿童影视剧的创作现状来看,像《没头脑和不高兴》《棒棒真棒》等人物形象鲜明的作品越来越少。由于较多创作者不太熟悉和了解儿童的生活和心理,闭门造车,故许多儿童影视剧人物形象较单薄,情感说服力乏力。很多儿童影视剧形象或是显得过于幼稚的失真,或是显得过于成人化的世故与老成。显然,儿童影视剧的人物形象要脱离成人化的固定模式,既要兼顾审美性和娱乐性的统一,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又要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观赏价值。如《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舟舟》《男生贾里》等,均因人物塑造个性鲜明、生活气息浓郁而颇受欢迎和好评。近期上映的《守护童年》也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总之,优秀的儿童影视剧要消除创作者与儿童受众之间观念的差异与隔阂,加强对少年儿童心灵的洞悉与关照,摆脱人物性格单一化、公式化、教条化的束缚,努力塑造符合儿童心理和生理特征的人物形象。
 

      在艺术追求上要遵循儿童影视剧的创作规律,抓住童心童趣,努力走入儿童真实的心灵世界。当下不少儿童影视剧创作,在这方面有较大的缺陷,往往没有童真只有做作。当代儿童世界是多样性、复杂性与单纯性相互交融的混合体。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意识成熟期提前了,简单教化和遮蔽现实的单纯艺术,显然已经不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因此,要摆脱那种故事情节陈旧,缺乏娱乐性和童真的“成人化”的创作追求,注重返朴归真,用朴素单纯的电影语言表达深刻的人生。在这方面,一些成功的域外作品给我们的创作提供了参照。如《白气球》《小鞋子》和《天堂的颜色》等伊朗儿童片,在感伤动人的情节构思中真实再现了孩子的童真童趣,在感染世人的同时成功地打开了国际市场。儿童影视剧并不只是给孩子看的,也可以关照成人世界。特别在时代变革、价值观更替的发展时期,也应该让成年人明白如何面对孩子和面对自己。要处理好教育性和娱乐性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表现童真、童趣、梦想和真、善、美的同时,避免过分夸大教育功能或者过分娱乐化的不良倾向。
 

      儿童影视剧的创作不能回避市场  如今,儿童影视剧的创作也要走向市场,为此要加强对不同年龄段孩童的分类研究,充分把握国际、国内市场需要,找准市场定位,以更好地满足广大少年儿童的审美娱乐需求。
 

      首先,儿童影视剧要敢于面对市场,接受市场的检验和挑选。由于儿童包括了幼儿、幼童、少年等不同的年龄段,因此儿童影视剧的市场可据此进行相应的细分,创作时也应根据不同年龄段特征在题材、风格做到有的放矢。儿童有儿童的时代,有儿童的生活,创作既可以表现他们喜欢游戏、冒险、幻想和好胜等心理特征,同时又要兼顾涵盖城乡、东西部地区不同的市场需求,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创作拍摄出寓教于乐的影片。同时,要加强对“儿童”整体概念的理解,既要避免以成人的眼光去创作拍摄,又要兼顾成人市场,从而获得可靠的市场保证。儿童影视剧的拍摄和制作要依据少年儿童天性自由活泼,思维跳跃,视觉、听觉感受能力强的特质,综合运用声光色等多种手段,突出鲜艳的色彩、可爱的造型、美妙的音乐等,以强化影视剧的观赏性,感化孩子们的心灵,增加影视剧的吸引力。如动画片《宝莲灯》就十分重视发挥音乐元素的美学作用,其插曲和主题歌的成功使影片和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同时也获得了很好的票房。
 

       其次,应做到影视联动,多管齐下,立体多维,主动出击。在这方面,《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电影的成功运作,不但使之夺得了国产动画片的票房冠军,而且片中的羊、狼等卡通形象及授权衍生品及相关产业链也如火如荼。就影视联动而言,通过电视扩大宣传和影响力打下的基础,为之后电影的推出奠定了坚实而良好的基础。“电视先行,电影紧跟”的运作模式是卓有成效的,同时1+N(一个孩子加上N个大人)模式也为电影票房添砖加瓦。同时,可以借鉴《红领巾飘起来》《我们都是好朋友》等影视剧探索创作和传播的经验,充分利用灵活的运营机制,进一步加大民营公司涉足儿童影视剧的创作拍摄,广泛吸纳社会资金、鼓励民营企业承办各类儿童电影节,进一步扩大儿童影视剧的影响力。另外,可以在儿童电影和商业院线、教育院线和流动数字电影放映院线之间搭建相互对接和有机结合的桥梁,让更多更好的儿童影片走进院线,只有这样,才能丰富和满足广大少年儿童的观赏需求。
 

       最后,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法,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国产儿童影视剧与国际优质影视剧相比差距依然明显。我们要承认差距,逐步改变儿童影视市场孤军奋战、单打独斗的现状,在剧本创作、挑选、融资、包装、发行、衍生产品开发等环节进一步加大市场化运作,让儿童影视剧走出单纯“六一”期间应景播映的状况。同时也要引进来,将国外优秀的儿童剧引到国内放映,加强交流与合作。要积极利用驻外使领馆和华人网络加强儿童影视剧在海外放映和“走出去”工作,这也完全符合国家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产业的要求和号召。总之,儿童影视剧的创作生产还有艰辛的路要走,任重而道远。
 

      国产儿童影视剧创作曾有过不错的成绩和表现,诸如《小兵张嘎》《祖国的花朵》《好爸爸、坏爸爸》等一系列成功之作至今令人难忘。新世纪以来,尽管儿童影视剧数量逐年递增,但总体创作状况却难以令人满意。由于创作机制与市场把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目前国产儿童影视剧受众定位和观众接受效果等方面尚不理想,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难以满足广大少年儿童的情感诉求和文化需求。因此,如何在增加数量的同时更注重提高质量,则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转自文艺报




微信分享

×

1. 打开微信,点击"发现"

2. 使用"扫一扫"打开网页

3. 点击右上角分享给朋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