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国产儿童电影拿什么和商业大片竞争
“当我看到孩子们对电影《泰囧》中的成人情节哈哈大笑时,觉得很可悲。”曾任中国儿影厂文学部副主任、著名作家张之路谈及儿童电影现状,十分感叹:“中国不缺优秀儿童电影,只是这些电影进不了院线,孩子们根本看不到!”
院线为何不待见国产儿童电影
“2009年至2010年的两年时间里,中国共拍摄制作了105部儿童片,去年更是达到了55部,”张之路说,显然我们不是没有儿童电影,甚至并不缺乏好的儿童电影,但是与观众见面的比例只能用“可怜”来形容。与国产儿童片没有档期相比,已经建立口碑的好莱坞儿童大片却是中国电影市场的常胜将军。像《哈利·波特》《狮子王》等影片在中国取得高票房。
那么,为什么电影院不愿放映国产儿童电影?
“《哈里-波特》实际上是一部以儿童为主人公的商业大片,”对此,张之路认为,《哈里-波特》场面宏大、特效绚丽,完全以商业片的模式运营。而中国儿童电影在产业化大潮下,还不能很好地进行市场运作,不具备赚钱的能力,而且普遍投资小,拿不出宣传费用,“国产大片如《建国大业》,总投资3000多万元,宣传费近千万。而儿童电影总投资额才一二百万,只能拿出几十万做宣传费,票房只能收回几十万,市场回报不理想,甚至会赔得很惨。这就导致了很多的儿童电影在电影院只能是‘一日游’,像去年田亮拍的《跑出一片天》,虽然有杨幂等明星客串,但上映的时间仍然很短。”
在采访中,于蓝、张之路、江平还同时向记者推荐了一部名为《孙子从美国来》的儿童影片,该片以皮影戏的传承保护为生活原型,豆瓣上总计超过8000多位网友为该片打分,而平均分更是稳定维持在8.0,而这样一部优秀的儿童电影却没有机会在院线放映。
观众很少买票看 学校不组织进影院
“院线少是一方面,同时家长还没有养成让孩子进电影院观影的习惯是另一重要原因。”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会长侯克明认为,“大多数孩子看儿童片都是通过电视、DVD、或者是网上下载,那么就形成儿童观众少,电影院自然就把目标锁定于成年人,而没有开辟儿童剧专场。因此,我们在鼓励创作出更好作品的同时,还需要一个良好的观影习惯。否则,即使我们有大量的好作品,得不到放映,也无法推进儿童片的发展。”
“目前电影院的主流观众是18至38岁的观众,这些人不可能去看儿童电影。”原儿影厂厂长江平指出,观众没有养成买票看儿童片的习惯,也是造成儿童电影进不了院线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学校出于安全因素及怕被冠以乱收费的考虑,也不再组织学生包场看电影,开封有个学校校长就是因为组织学生看电影受到了处分。”
现在学校不组织学生进电影院看电影了,电影院又认为这些儿童电影没市场没票房,投资人觉得不赚钱,更不敢拍,“儿童电影拿什么和那些商业大片去竞争?!”92岁的老艺术家于蓝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儿童片题材太窄 呼唤更多好题材作品
“投资人给的制作时间太短,希望在短时间内获大利。”中国动画导演杨继红在谈到中国儿童影剧发展现状时说,“一部好的影剧制作是需要大量时间的,比如《疯狂原始人》前后筹备时间是8年。”另一方面,“中国儿童影片的题材太局限,受众面比较窄小,针对的都是年纪比较低幼的儿童,因此,家长不爱看,自然也不爱带孩子去看。”
侯克明认为,“我们确实需要创作更多更好题材的作品,满足各个年龄阶层的观众,比如《小鬼当家》,家长在陪孩子看时,不会感觉到枯燥。”
(下):政策扶持 社会支持 让孩子们自己选择爱看的电影
“中国儿童电影在产业化大潮下,还不能很好地进行市场运作,不具备赚钱的能力,拿不出宣传费用,观众也很少买票看,学校又不组织学生进影院,电影院就不愿放映。”著名编剧张之路在分析造成儿童电影窘境的原因时如是说。那么如何才能改变如此的尴尬境遇呢?
政府加大投入
“像北欧等国家对儿童电影都有固定的投资,尤其在北欧,儿童电影有改变畅销读物或者童话故事的传统,而且每年有专门的基金会投向这些儿童影片。”92岁的老艺术家于蓝认为,政策是最根本的原因。据了解,儿童电影是北欧最成熟的电影类型,政府对儿童电影的投入非常大。比如丹麦,电影对于儿童而言,不仅是一种教育手段,更是一次别样的体验。在丹麦的电影中心内有一个专供孩子自制影片的场所,场所内有一些道具、装饰和多台摄影机,导演和演员都由孩子担任。虽然该场所造价不菲,但丹麦政府仍然希望能再多造几间,以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创作的乐趣。
“儿童电影放映在人力物力资金方面都得不到保证。政府应该加大力度支持影院低价、免费给中小学生发放电影票,争取将此项措施纳入教育和公益轨道。”张之路认为,“中小学可以定期开设电影课,电影公司或者制作人也可以选择将学校作为儿童电影首映式场所等。”
增加放映渠道
“对于孩子来说,电影不是教科书,也不是单纯的娱乐,一部优秀的儿童电影应该能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想象世界并发现自我,同时也能让成人有更多的人生体察,能让儿童在虚拟世界感受快乐。”张之路说,寓教于乐,才是儿童电影真正的原动力。因此,想办法丰富儿童电影发行放映的渠道,如开辟学校、文化中心等非院线发行渠道,让孩子们能看到儿童电影,推动中小学影视教育发展,当地教育部门将儿童电影纳入到相关的课程表里。张之路说,“有些地方,像陕西,用大棚放映电影,搭起一个五六百人的大帐篷,送电影进校园的做法可以借鉴,收效也很好,被概括为“棚子+幕子=电影公司的票子”。
儿童电影的发展是需要社会干预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共同促进孩子走进影院看电影。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会长侯克明认为,“在这方面我们需要向发达国家学习,学校定期的组织孩子们进影院看电影,做儿童的专场,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放映不同的电影,甚至还组织跟电影主题相关的教育活动,同时票价也相应降低,让更多的孩子进影院观影,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在2008年,教育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曾联合发文,要求全国中小学生每学期观看两部电影。”侯克明说,“这方面上海做的很好,上海教育系统每年都会组织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孩子轮流到影院观影,由学校推动孩子们的观影动力。”
重视儿童的喜好诉求
从创作的角度分析,国内知名电影制作人高军说,“在国外儿童影片和动画片的刺激下,我国儿童的欣赏口味已经发生了变化,以往传统的拍摄方式和故事情节已经不再能满足他们的‘胃口’了。我国儿童编剧的思路大都停留在过去的年代,他们习惯了《黑猫警长》的思维模式,猫一定是正面英雄,无名鼠辈当然是反面教材,但美国电影《精灵鼠小弟》不是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吗?”
转自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