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国国际儿童电影展【儿童电影理论与实践论坛】成功举办 暨本届影展论坛圆满收官

2022/12/03

论坛3合影.jpg

       2022年12月1日上午,由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中国儿童中心、电影卫星频道节目中心联合主办的“2022中国国际儿童电影展——儿童电影理论与实践论坛”于线上成功举办。承接“儿童电影学术论坛”“儿童电影教育论坛”,本次论坛的顺利完成,也意味着本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展论坛圆满完成。

余韬.png

       本次论坛由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余韬教授主持。论坛的发言者来自不同领域,有博士生导师、研究员,也有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和文艺创作工作者,他们从各自的角度将目光投向儿童电影理论和实践领域,让我们看到了前辈的引领与年轻的活力与未来。本场论坛讨论的议题多元,不仅有从整体角度考虑儿童电影发展和儿童电影想象力、消费力和类型化创作,关注残障儿童、女性形象、留守儿童的议题,还有从以色列、韩国国别切入,以及从剧作和文化研究展开的探讨。

谭旭东.png


       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谭旭东对中国儿童电影发展各个时期的作品及其特点进行梳理;同时就中国儿童电影发展的存在问题、策略建议进行探讨,提出结合新媒体借鉴他山之石拓展儿童电影的表现空间,以及对于儿童电影想象力消费的思考。他分享了长期以来关于中国儿童文学的研究经历与丰富成果,对儿童文学与儿童电影、儿童艺术的共通学理与关联现状发表独特见解。谭教授将儿童电影比作无限大的同心圆,对其大有可为的空间进行展望。在分享的最后,他表达了对儿童电影事业前辈们深切的敬意。

 彭静宜.png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彭静宜聚焦“想象力消费与儿童电影类型化的创作”,基于对国产儿童电影的历史梳理提出问题判断,就当下“网生代”现状和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享对创作趋势发展的前瞻思考,并对后疫情时代的突破方向进行探究。她提出,近年来,互联网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改变着当前中国电影的气质。充满想象力的二次元、游戏、虚拟空间、元宇宙与作为“网生代”的00后、10后的少年儿童同时代共生。在儿童电影的创作中,走类型化路线,抓住“想象力消费”这个数字时代的新特征,会给中国儿童电影生产带来新的启发。

 马晨荇.png

       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马晨荇将目光投向“百年中国残障儿童电影”,从价值传播现状、意蕴内涵和影像表达美学三方面进行探究。她认为,残障儿童电影日趋呈现出诗意现实风格,以生命整体观为创作导向,对平等意识的着重刻画,体现了其社会弥合的意蕴。同时表达,要进一步以残障体验的通感表达再现“儿童本位”的特殊视角,任重道远。

 胡可.png

       西安建筑大学研究生胡可围绕“中国儿童电影中的女性”,探讨了失学女童、青春期少女、女性教师三种形象。女教师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关键引领作用,阐释了主流育人意识与少儿教育理念,在彰显民族文化精神的同时,兼具电影艺术的审美与教育功能。成人观下的女童想象镌刻了时代变迁,也对乡村儿童电影题材融注了未来期待。她认为,乡村儿童电影的剧作走向,应削弱苦难书写,“后扶贫时代”的特质值得聚焦思考。

 魏晓晨.png

       山东省聊城市文联的魏晓晨以“新世纪中国留守儿童电影”为研究对象,探寻此类电影中“疏离感”的生成与消解的过程,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与心灵感受,分析这一儿童群体从关怀缺失到性格缺失带来的社会问题,并联系当下背景对留守儿童电影的发展进行想象和展望。她认为,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使电影中的疏离感问题随之消失,留守儿童电影与留守儿童问题作为发展中的阵痛的消弭,也见证着时代的发展征程。

黄琦超.png

       广州大学研究生黄琦超立足“儿童人物形象塑造概念化”这一创作问题,以“人物弧光”为切入口对成因进行探究。他从人物弧光的设计忽略儿童主体性开始,探讨了对儿童弧光与时空之间的互动缺乏关注,并讨论了隐匿性元素对儿童成长弧光的表现。他以自创儿童剧情片《成为另一个你》为例,结合人物三维度、戏剧冲突、时空叙事等理论,与情节设计、时空叙事和隐匿性三要素,阐释为儿童人物设计真实可靠、可阐释性强、饱满的人物弧光的实践经验。

 卢甜.png

       南昌影视传播职业学院教师卢甜以“中国儿童电影叙事学研究”为题,研究张之路儿童文艺作品的创作规律。以“如何看待当下儿童电影的发展”的问题展开,从儿童文艺领域的创作者角度出发,主张重视儿童视角、尊重叙事对等性,用故事与孩子平等交流,从而创作出更多有趣有意义的佳作。并提出,后疫情时期,创作者们在沉潜研究的同时,要拥抱流媒体新时代,致力于儿童影视作品焕发新的活力。

吕戈.png

       青年编剧、导演吕戈从分析以色列国家历史文化入手,按照社会发展特征梳理与各历史时期对应的影片叙事、身份认同的大致规律,并从儿童本位出发,探讨在多元文化的语境下如何看待以国家认同为主,个人认同、集体认同共存的表征。他认为,这方面对于自己作为电影创作者深入了解儿童成长的心智特点、回归儿童本位有深刻的借鉴作用,并将在进一步探索的道路上步履不停。

庞琪.png

       韩国外国语大学国际区域社会学博士研究生庞琪聚焦新世纪韩国儿童电影中的“痛感”文化,她从电影文本对儿童形象与创作表达进行痛感的表象探寻,从电影剧作在故事题材中进行痛感的来源探究,通过对韩国政治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论证其民族文化的镜像表达,以“疗救”文化意象贯穿这一系列电影的文本内和社会层,关照其现实价值,从而进行儿童电影叙事与民族文化、社会心理的关联性探究。

       论坛第二部分交流对话环节。

杨爱君.png

       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杨爱君院长就儿童电影研究人才培养方法进行发言。杨院长介绍了学院基于教师团队的8部儿童电影作品与相关论文研究成果,分享了搭建师生团队的实践经验,并介绍了学院在中国儿童电影研究与亚洲儿童电影研究方向的总体构想。杨院长基于少儿电影研究基础和存在问题,呼吁少儿电影主创专家们给予支持。最后,杨院长表达,会紧跟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的相关研究方向,积极做好前沿信息的收集整理,期待为儿童电影的传播研究发挥学院的力量。

       论坛第三部分现场问答环节。

       关于“当下新媒体背景下儿童电影如何去适应”的现场提问,谭旭东教授认为,儿童电影和其他电影一样,未来的发展一定是和新媒体融合。当然,与新媒体融合后,它还是不是原来的电影,这是需要讨论的。不过,将来的趋势,所有的文学艺术都将是新媒介艺术,而且这会引发艺术和电影的本体思考,改变人们对过去的电影的看法。

       针对“儿童电影类型化趋向是否会导致文学性丧失”的提问,彭静宜副研究员首先肯定类型化并不会导致文学性的丧失,她认为文学性是儿童电影品质提升的关键。同时,类型的多元化并非指向纯粹的娱乐化,而是为文学性的释放提供更能接受的呈现方式。新时代语境下,儿童电影的类型化与文学性理应相互成全、双向奔赴,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以儿童为本位,为社会提供更有精神品格的优良作品。彭静宜副研究员继续就“儿童想象力消费和成年人想象力消费区别何在”作出阐释,她认为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共通性,但其间的差异性正是儿童电影未来成长的空间,理应引起业界的重视。在她看来,其一,观影群体的诉求不同,儿童与成人对视觉影像的认知、理解与接受等层面存在着差异,由之产生的想象力消费自然有较大差距。其二,观影的文化积淀与媒介素养不同,对电影呈现内容的想象因年龄段而异,获取或观看的渠道也不同。其三,儿童电影重在启蒙与引导儿童对世界的认知,激活其想象力,成年人的电影是吸引力导向,建构对社会,对民族的想象。这两种想象不是互斥的,成人与儿童电影在创作中都需要有想象共同体的意识,才能产生对话的可能。

       围绕“残障儿童电影的受众、接受”问题,马晨荇认为,其受众局限的原因之一在于题材的单一与沉重,可进一步结合特殊教育事业,吸收先进的特殊教育理念,在剧本创作层面寻找新路径。并要结合家庭片类型,兼顾成年与儿童的审美特点,一定程度消解残障题材的沉重性,完善更多元化的呈现与受众。

       对于“儿童角色如何跳出刻意苦难化”的提问,胡可、魏晓晨、黄琦超、卢甜先后进行了观点表达。胡可认为应持续关注新时代的教育方针,聚焦新课程改革、城乡教育对接合作,关注不同城市背景下的儿童,了解他们真正的需求。魏晓晨认为要适度削弱沉郁悲凉的基调,新时代融会创新下的儿童电影在对书写现实、描摹亲情的同时,还应融入优秀传统民族文化,还原展现乡土民风民俗。同时要将焦点向挖掘儿童心理变化走向倾斜,更立体塑造儿童的性格特征,从单一化程式化逐渐丰实于多层次多样化。黄琦超认为,要回归儿童本位,从编创角度不能过于强加外部危机,倒逼儿童成长,忽略儿童的内心轨迹。他结合国产儿童电视剧中的多个经典人物形象对比分析,表示要更多关注儿童的内在精神世界,挖掘孩子内在危机,从而丰富剧作的核。卢甜认为,应多进行社会调研,多倾听青少年儿童对他们生活的真实想法,用富有想象力的人物和事件,讲述温暖有力量的故事,在故事好看的基础上做加法。

       就“国外儿童电影对中国儿童电影研究的经验参考”问题,吕戈和庞琪先后进行交流。吕戈认为,回归儿童本位是“翻译”异国儿童电影带给我们的文化经验的不变准则,研究以色列儿童题材影片的经历提醒他作为一个创作者,要走近儿童,要接纳尽可能丰富的儿童生活经验,要始终以自然、平等、思辨的态度架起与儿童沟通的桥梁。庞琪认为,沿袭“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国产儿童影视“从小我走向大我”的叙事逻辑与我国本身的文化逻辑一致。全球影视交流持续推进,文化会通发展趋势日益明朗,如何看待国别电影的交流碰撞,应探求求同存异的思路何在、文化并存会通的路径何在,未来东亚、世界电影文化互通等议题也包含在中国国际儿童电影展总的指向中。庞琪最后荐引“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结束回答。

       主持人余韬对本次论坛给予了“前辈专家引领,后来居上,后生可畏”的总结。

       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李镇副会长就本次论坛设计做了说明:“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有责任为儿童电影的将来,为新的百年搭建人才梯队。这项事业不仅需要‘爷爷奶奶’、‘叔叔阿姨’,还需要‘哥哥姐姐’。”“哥哥姐姐”指的就是新生代的力量。他提出:“希望通过类似的论坛让更多年轻人能够聚集在儿童电影这个非常有价值的领域。将来儿童电影的事业要不断更新,需要更多杰出更年轻的人才接替。”他希望有更多院校向儿童电影研究倾斜。

       最后,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李镇副会长、黄军会长对整个论坛进行了回顾和总结。

李镇.png

       李镇副会长首先致敬前辈艺术家们的初心。每个时代总有很多最优秀的艺术家投入到儿童电影中。因为儿童片不仅是“关于儿童”的电影,其本质是关于人类心灵的电影,呈现人类的灵性状态和无限可能的状态。儿童电影导演通过作品探究人类的本质、生命的本质、心灵的本质。这项事业在现实层面有教育的功能,需要智慧和爱的投入。

       他认为,发现儿童、认识儿童永远在路上,因为时代在发展,我们不断面临新的课题。三个论坛中都提到的“儿童本位”问题是儿童电影的核心概念。童年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孩子们成长中需要各种精神养料,他们聪颖、好动、爱幻想、敏锐通透,可以和万物对话,所以童话、科幻、冒险、动物故事吸引他们,同时孩子们坦诚、勇敢、爱憎分明,也对各种现实题材充满兴趣。我们不用担心孩子不会区别现实和超现实的差别,他们是在多样类型中探索现实的边界。“我经常把儿童片比喻为一个沙盘,孩子们在各种叙事的模式当中去体验现实世界的种种挫折和可能性,在这个故事当中他们可以全身而退,可以体现人生面临的问题。”残障儿童、留守儿童、女性领域涉及到心理学话题,这些丰富呈现,为孩子们理解世界,将来适应世界,进而创造世界,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所以,儿童电影这个领域大有可为,有着宽阔的理论疆域。

       他提出,在关于儿童电影百年的论坛中,窦春起、江平、苗苗、张之路、徐耿、郦虹等嘉宾贡献了富有感情的讲述,为我们认识儿童电影创作的生态提供了珍贵资料。“比如苗苗老师全身心投入创作,将角色与融汇于生命体验,只有对事业的信仰,才能够呈现出这种状态。”他提出,要落地理解具体的创作者心态与故事蕴含的思想感情,要从文本和创作者具体实践中理解儿童电影。这些给我们的研究视野和方法论提供了很多启示。最后,他提到了在后疫情时代面对的新课题。针对儿童电影创作上思想解放的问题,儿童电影要直面现实,不能逃避生活或构建虚假场景,这既是创作实践的问题,也是思想理论方法论的问题;希望后来者能够意识到并且在这条路上继续勇敢地探索下去。

黄军会长.png

       黄军会长对本届论坛的圆满举办致以祝贺,以“组织好,嘉宾好,内容好”给予对论坛的肯定。他由衷地对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的所有会员、志愿者,对合作伙伴中国儿童中心,对所有与会的儿童电影热心听众致以深切的感谢与问候。

       黄会长对三个论坛进行评价,“第一板块老同志比较多,充满感情,无论是回忆或者表述,让人眼睛湿润,心潮涌动,非常温暖。第二板块中年人偏多,充满激情,迫切把我们的优秀儿童电影,让我们的服务对象、让孩子们看见。今天上午朝气蓬勃,充满思辨之情。”黄会长表达了本届论坛对大家高频探讨的儿童本位与儿童共情的关注,指出“儿童片的片种和概念有质的规定性,写儿童,给儿童看,儿童为主角,作为影片表现主体的儿童在影片中是推动情节转折、主宰影片走向的动力和源泉,这是儿童片的内涵。”

       而后,黄会长总结,本届论坛集中探讨的中心问题是:儿童电影关注什么,如何关注,让谁关注,唤醒谁的关注心,以及为什么关注。同时,论坛表述最多的是儿童电影公映问题。他勉励到,关注心灵和内容问题,是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良知,是儿童电影工作者对社会健康发展的价值所在,儿童电影工作者有当之无愧的崇高感,百年来对儿童电影的坚守,不仅关于艺术和文学,更是心灵、生命、精神、灵魂。论坛最后,黄会长对年轻人的思辨与热情深表欣慰:我们事业后继有人,充满阳光!

       新的一百年已经开启,我们相信,中国儿童电影事业在老中青三代人的团结协作中,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这条道路,我们一起走;新的历史,我们一起去写。


撰稿:庞琪


微信分享

×

1. 打开微信,点击"发现"

2. 使用"扫一扫"打开网页

3. 点击右上角分享给朋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