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电影中的角色塑造与儿童成长 | 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展首场论坛“创作谈”顺利举行

2025/10/18


2025年10月16日上午,“护童心筑梦 守和平之光”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展在济南时光艺术之城顺利举行。创作论坛以“儿童电影中的角色塑造与儿童成长”为主题,汇聚了来自中国、德国、印度、澳大利亚多国儿童电影领域的导演、制片人、策划人及学者,共同展开了一场跨越文化的深度交流。


1.png


本场论坛由一级导演,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电影资料馆原馆长、党委书记、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原主任傅红星主持。论坛中,主持人依次邀请七位嘉宾进行主题发言,从不同的文化背景与创作路径出发,分享在儿童电影创作上的经验与见解。


2.png


青年导演飞鱼以《屋顶足球》的创作经历为例,系统介绍了从素人演员选拔、真实生活取材到角色心理建构的全流程。历时三年,影片选取真实的儿童角色为原型,深入观察孩子们的生活习性与心理活动,以云南女孩用足球改变命运的故事,探讨了儿童电影中多元化角色的塑造对孩子包容心与自我认同的成长意义。


3.png


德国导演维特·荷默以作品《飞猴阿七》为例,分享了他在转型儿童电影创作上的心得。他打破常规,耗费大量时间与动物演员磨合,将小猴子阿七塑造为具有5岁孩童心理的形象,更凭借一段精彩的冒险故事来传递友谊、勇气与包容的价值。他还强调,儿童电影的创作需要进入到儿童的想象世界,尊重他们的视角。因为,一部优秀的儿童电影,不仅具有娱乐功能,更能帮助孩子们感知全球共通的情感。


4.png


印度演员及制片人杰伊·潘迪亚在电影展上分享了他的儿童电影创作理念。他指出,电影不仅是映照社会的窗口,更是连接心灵、温暖童年的重要力量。制作儿童电影是他自幼以来的梦想,他期望借助儿童电影向全球传递希望。同时,他的作品旨在通过“家庭”这个微观窗口,反映出更广阔的社会辐射面,从而呼吁家庭内部构建起稳固的情感连接。


5.png


澳大利亚导演兼制片人南希·佩顿分享了儿童电影《山之子》的创作始末。影片灵感源自于她的儿子患有自闭症的经历,也因为深知外界对自闭症儿童群体的误解,她决心将故事搬上银幕。在创作中,她坚持采用真人故事片的形式,以更真实的成人视角进行叙事。因此,整部影片既是对自闭症群体生命体验的真实呈现,也彰显了一位母亲深沉而坚定的爱。


6.png


资深导演邓原携其力作《我,就是风!》亮相本次电影展。他以这部改编自独臂少年篮球梦的真实故事为例,分享了自己对于儿童电影创作的心得。影片还邀请到了故事原型独臂篮球少年张家成本人出演,刻画了一个关于主人公战胜自理障碍、完成自我成长的励志故事。此外,邓导还介绍了通过“流动放映”模式推动影片走进校园的探索,为儿童电影突破市场困境、助力青少年全面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路与方向。


7.png


《我,就是风!》的另外一位导演潘钧也分享了他的创作心得。导演谈到,为更加贴近儿童的视角,团队创新引入了“动画精灵”角色,将主人公的内心挣扎转化为生动的对话,并大胆启用故事了原型本人出演。他真挚的情感与精湛的球技,为角色注入了无可替代的感染力。他还认为,影片是礼赞每个孩子心底的“平凡追梦”之光,也让更多小观众从中获得直面成长的勇气,看见属于自己的那束光。


8.png


9.png


10.png


11.png


在随后的交流互动环节中,发言嘉宾们将讨论引向了更具建构性的层面。现场观众接连抛出一系列问题,“一个灵感需要经历怎样的淬炼,才能成为一个成熟的剧本?”“中国儿童电影应如何跨越文化与语言的边界,真正走向国际舞台?”“在选题上,如何超越表层的娱乐或说教,挖掘那些既能触动童心又能承载社会意义的主题?”等等。


12.png


儿童电影,是照亮孩子成长之路的一束光。唯有塑造出能映照童心、承载梦想的鲜活角色,才能真正实现助力儿童成长、守护和平之光的目标。本场论坛不仅是一场高层次的学术研讨,更是一次凝聚共识、探索路径的实践动员,为国际儿童电影的高质量发展与国际化传播注入了新的动能与思考。


微信分享

×

1. 打开微信,点击"发现"

2. 使用"扫一扫"打开网页

3. 点击右上角分享给朋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