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6日下午,“护童心筑梦 守和平之光”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展在济南时光艺术之城顺利举行。教育论坛积极响应新时代素质教育发展要求和文化强国战略,汇聚了著名学者、作家、总经理、中小学校长、一线教育工作者、学生等社会各界人士,共同聚焦于“儿童电影与中小学影视教育的融合路径”主题,探索儿童电影融艺术与教育于一体,塑造青少年价值观与提升审美素养的新途径。

本场论坛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当代电影》杂志社社长、主编,《当代动画》杂志主编,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皇甫宜川主持。主持人依次邀请七位嘉宾进行主题发言,从不同的社会角色出发,分享他们在儿童影视教育方面的见解。

电影学者、专栏作家周铁东就儿童影视教育主题进行分享,他指出,儿童电影应当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关注其情感需求。一部优秀的儿童电影应基于儿童的心理框架,通过普适主题引发共鸣。他还强调,精心设计的电影课程能够将抽象概念具象化,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同理心。同时,电影教育需要系统化融入课程之中,通过映前引导和映后讨论实现深度教学,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开辟新路径。

北京市中小学高级校长王立平指出影视教育的核心素养为文化理解力、审美感知力、技术实践力与社会参与力,以“认知扎根,创意发展,责任担当”为进阶,对应学校“勤习、乐学、善思”三级课程。她还指出,在与学校整体的工作对接上,通过构建光影课程群实现全科浸润与分级赋能,搭建家校社光影联盟,培养孩子们从被动观影者成长为主动育光者。

陕西省中小学影视教育协会会长刘瀚辰就“构建数智时代西部影视教育新范式”进行发言,他指出数字时代为儿童电影与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深度融合带来了新机遇。陕西作为全国影视教育实验区,率先探索出“政府主导、教育牵头、企业服务、学生受惠”的新模式,曾联合举办AIGC技术应用培训会、建立科学影片评价体系、推动影视教育跨学科融合、实现从“影视育人”到“全域育人”的升华。他呼吁各界携手,以光影为桥、教育为舟,共同护航童心成长,在数字浪潮中筑梦未来。

河南省学生发展指导导师工作室主持人王晓琳深耕影视教育领域20年,出版《影响孩子一生的100部电影》等14部专著。她分享了以“影视课程育人”为核心的创新实践,通过构建“三阶九梯”课程体系和“赏议探究”学习模式,将影视作品融入德育教育。其团队开发的影视课程已覆盖全国19省市300余所学校,惠及20余万学生,特别是在疫情期间驰援湖北,走进200余所希望工程学校。这些实际行动展现了影视教育的广泛影响力,也为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成功范式。

潘旸校长分享了浙江省温州市广场路小学教育集团的创新实践成果——“电影遇见书”课程群。此课程通过分阶段推进,结合AI技术开展词云分析、情景改写等学习活动,在激发学生思维的同时坚守语言训练本质。学校还通过师生家长共同参与的电影活动及定期电影文化节,有效提高学生跨媒介素养,实现影视教育与学科育人的深度融合。

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副秘书长贺加介绍了由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推出的“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智慧云平台”。该平台旨在通过数字化手段推动影视教育普惠性发展,利用AI技术对影片内容进行智能分析,辅助教学管理。他还强调,该平台旨在打造保供、AI数据的闭环,让更多学校能够更加便捷地开展标准化影视教学工作。

济南稼轩学校初中部初二学生陈佳艺琳以青少年的视角,分享了儿童电影作为生命教育“活教材”的深刻见解。她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三国的星空》等影片为例,指出电影将抽象道理化为生动故事,成为价值观建立的重要载体。她认为,电影不仅是娱乐载体,更是照亮成长的精神力量,它教会年轻一代做自己的主人、关心他人、培养同理心,带着光影赋予的勇气与智慧打破偏见、坚守初心。




在随后进行的交流互动环节中,现场气氛热烈,听众们踊跃提问。其中,关于探索影视教育进学校、影视教育大思政,影视育人效果的评估方法”、“西部影视教育的特殊性及其优势劣势”等问题,引发了在场嘉宾的深入剖析与热烈讨论。

在论坛的压轴环节,张华勋导演亲临现场,将他亲笔题写的书法作品赠予时光艺术之城。这份礼物,不仅是一幅书法,更是一份精神的象征。张华勋导演的作品在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为中国电影事业倾注一生的赤子之心与动人事迹,深深地触动着在座的每一个人。

本场论坛的成功举办,为儿童电影与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深度融合开拓了新路径、贡献了新思考。展望未来,坚信世界儿童电影必将承载时代的使命,以其独特的魅力与力量,在世界舞台上发出更加响亮的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