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电影在时下的国产电影群体中属于弱势群体。名编剧和名导演很少介入,大明星也鲜见参演,更融不到大投资。在强势出场弱势出局的传媒生存环境中,儿童电影被边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以至于创作者拿出自己的儿童电影要行走市场时,常不敢标明儿童电影的身份,因为怕无人发行,难以发行。其困窘的心情颇为悲催。
电影市场不相信眼泪,市场无情。今年六一儿童节期间,国产新片几乎沦为进口片的陪跑。美国影片《黑衣人3》以压倒优势雄踞儿童节票房冠军。仅有国产动画片《潜艇总动员2》冲到票房榜第五位,但其口碑不高。其余国产新片均不在票房榜前十五名。风光无限的是好莱坞影片,它们成为了儿童节中国孩子们的视觉盛宴。联想到去年六一儿童节期间,美国梦工厂出品的三维动画影片《功夫熊猫2》横扫中国电影市场,强势地给中国的孩子们送来他们制造的节日礼物,其实是文化商品。在中国少年儿童的脑海里拷贝美国文化和美国价值观念,这是令人担忧的大事。中国观众发出责难,为什么看不到国产儿童片?中国影人责任何在?
其实国产儿童影片创作数量真的很多,两年生产儿童影片已超过一百部,可谓丰盈已甚!可是在市场上难觅踪影。今年六一儿童节期间中国电影除《潜艇总动员2》外,还有《超蛙战士2》、《37》、《跑出一片天》等几部与好莱坞大片比拼,一众陷入窘境。去年也同样如此,只有《守护童年》、《亲亲我》和动画片《西柏坡》等少数几部国产儿童影片与《功夫熊猫2》争夺市场。两者完全不是一个量级。尽管《守护童年》赢得业界的盛赞,但摄制成本只有300万人民币,如何与1.5亿美金制作的《功夫熊猫2》对决?发行放映方当然让国产儿童片避开美国大片的锋芒,其身影自然被掩。还有那近百部的国产儿童影片难在电影市场上露面,一切皆是市场规律使然。然而有比市场价值更重要的是中国儿童电影的生存与发展,这份责任和使命叩问着中国电影业界和相关管理部门的良知。
当下的中国儿童电影创作生产发行系统进入一种萎缩循环。中国电影市场难以接纳中国儿童影片,因为国产儿童电影不卖座。谁制作,谁赔钱!连电视台都很少播映时下的国产儿童影片。发行放映渠道日益萎缩。国产儿童影片能进院线被认为是文化奇迹。因为这是不正常的文化现象。从制作角度上看,受市场不待见儿童电影的钳掣,儿童电影的制作费普遍投入很低。极少数拍成胶片,成本往往控制在300万人民币以内;大多数拍成数字电影,成本控制在60万人民币左右。小成本,小制作,小打小闹。可儿童片数量上又貌似很繁荣,制作者们压低成本,想在电影频道收回成本,更多的是想凭低成本儿童片获得政府的资金补助和奖项光环。
更重要的是国产儿童电影创作陷入误区。儿童电影普遍表现为低幼化,浅阅读,乏想象。孩子们不愿看,成人们更不愿意看。儿童不是独立消费群体,要有成人陪同。儿童电影创作被视为低幼作品,在追名逐利浮躁的氛围下,儿童电影创作不是有实力有抱负的创作者的首选,这是由儿童电影的生存环境所决定的。
其实,好的儿童作品包括儿童电影从来都不是只给孩子们看的,都是沟通了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英国著名女作家罗琳创作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儿童作品,可是她的这部《哈利·波特》被七十多种语言所翻译,畅销两百多个国家,销量惊达四亿五千万册,所拥达的世界读者时下无人可比,这是世界文化奇迹!也是儿童文学创作的奇迹!伊朗大师阿巴斯的儿童电影作品,他的后继者马基德·马基迪的作品,巴西的《中央车站》,法国的《放牛班的春天》,这些经典儿童电影既滋养儿童也启迪与温暖成人。我们不能把儿童电影低幼化、肤浅化、低智商化。那样的儿童电影受到电影市场的拒绝是正当的。
呼吁名编剧、名导演、名演员和大制作公司参与儿童电影创作,重力打造中国儿童电影的精品名作!电影市场更应当扶助国产儿童电影!就像投入公益事业那样,投入儿童电影创作。呼吁政府相关部门扶助儿童电影创作,单靠学会扶助、民间扶助难以为继。政府扶助应扶优不扶劣,不要遍洒爱意,重点儿童片、优质儿童片要享受重点扶助!政府主管部门应奖励与扶助儿童电影创作的各个生态环节。
为孩子们创作、生产、发行优质国产儿童电影,是塑造民族未来的性格与命运!
发展国产儿童电影,应该综合治理,应引起电影各个环节的支持与扶助,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
转自中国电影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