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从中原济源的思政课堂,到东海之滨的跨媒介阅读,再到关中大地的影视美育探索——第六届全国中小学生电影周在学会的持续指导下,正将影视教育的种子播撒向更广阔的土地。11月3日影视教育盛会,走进陕西西安高新区第十七小学。在这片文化沃土上,学会再次见证了基层学校扎根区域文化、创新育人路径的生动实践。
陕西,这片孕育了十三朝古都的黄土地,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基因。学会深知,影视教育的真正落地,不仅需要顶层设计的引领,更需要学校立足本土资源的创新实践。从学校到区域,从课堂到体系,学会期待看到更多像西安高新区第十七小学这样的学校,将地域文化资源转化为影视教育的生动素材,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地方特质的影视育人之路。
在光影与历史交织的古都,一场关于传承与创新的教育对话正在展开。
一、立足地域:文化沃土上的影视美育

百年影史,凝铸着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底色;影视教育,正成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重要载体。西安高新第三小学"名校+"教育共同体党总支书记、总校长,西安高新区第十七小学校长金梅介绍,学校将影视戏剧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载体,通过系统化课程建设,创作了《消失的颜色》《防不胜防》等多部获奖微电影,形成了"五育融合"的办学特色。
这所学校的探索,正是陕西影视教育创新实践的生动缩影。
二、区域探索:从观影到生态的三次转型

陕西文化教育题材影视剧创作办主任、陕西省中小学影视教育协会会长刘瀚辰在致辞中谈到,陕西作为全国影视教育实验区,肩负着探索区域特色影视教育路径的重要使命。
近年来,陕西通过"三个转型"推动影视教育提质升级:从观影活动向课程体系转型,让影视教育从零散走向系统;从传统教学向智慧教育转型,让技术赋能课堂创新;从单一观影向生态建设转型,通过"亲子院线""科普院线""影视研学"等创新实践,构建起影视教育的良性发展生态。
西安高新区第十七小学正是陕西影视教育创新实践的优秀代表。学会观察到,这种区域整体推进的思路,为影视教育的规模化、体系化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三、专家引领:电影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纽带
在专家报告环节,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裴亚莉围绕"电影也是我们的朋友"主题,通过《浪浪山小妖怪》《哪吒之魔童降世》《长安三万里》等深受学生喜爱的影片,阐释电影作为连接历史与未来、个人成长与民族认同的重要纽带。
裴教授的讲座将学术深度与儿童视角巧妙融合,让师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影视教育的文化价值。这种专家引领的方式,正是学会一直倡导的影视教育推进路径——让专业力量深入一线,让理论指导照亮实践。
四、双线课堂:构筑"少年中国"精神光谱

活动的核心环节——双专题公开课展示,呈现了"少年中国"精神的一体两面。
在罗先晨老师执教的《闪闪的红星》课上,小英雄潘冬子的故事被娓娓道来。学生们在影片赏析中感受革命年代的艰苦与信仰,在"做新时代的英雄"主题演讲中,将红色基因与当代少年儿童的责任紧密相连。课堂上,孩子们用稚嫩却坚定的声音讲述心中的英雄观,那份真挚让在场者动容。
吴海艳老师带来的《光影中的丝路使者》课上,学生们则化身"文化侦探",沿着玄奘的足迹进行"文化寻宝"。从《西游记》到《大唐玄奘》,从动画到纪录片,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理解文明交流与开放担当的内涵。这堂课巧妙地将陕西深厚的丝路文化融入影视教育,让地域资源成为课程的生动素材。

两堂课共同构筑了从革命火种到文化使者的"少年中国"精神光谱。学会观察到,这样的课堂设计不是简单的影片播放,而是将影视语言转化为育人力量的深度教学——这正是影视教育走向成熟的标志。
五、成果展示:光影少年的未来宣言
活动现场以电影胶片装饰营造浓厚影视艺术氛围。在互动研讨环节,专家对公开课进行专业点评,教师分享教学设计思路,学生通过微电影展示学习成果。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学生代表集体宣读的《光影少年·未来宣言》。孩子们用清澈的童声宣告:"我们是光影中成长的少年,用眼睛发现美好,用镜头记录时代,用创作表达梦想。"这份宣言,展现了新时代少年儿童的理想信念与责任担当,也让学会看到影视教育在孩子心中埋下的种子正在发芽。
六、西安实践:地域文化与影视教育的深度融合
西安高新区第十七小学的这场活动,通过主题报告、双线课堂、成果展示等多元形式,探索出一条将地域文化资源与影视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

从丝路文化到革命传统,从古都历史到时代精神,学校立足陕西深厚的文化底蕴,将本土资源转化为影视教育的鲜活素材。这种扎根大地、面向未来的实践智慧,为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富有启发的经验。
学会深知,影视教育的星火,需要在更多的土地上燎原。期待更多学校能像西安高新区第十七小学一样,立足地域特色,创新育人路径,让影视教育在中华大地上绽放更多光彩。
在这片文化沃土上,光影与历史对话,教育与未来相遇。西安的探索,正是中国影视教育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
